時尚易逝 風格永存
─夏創辦人漢民對我工作與生活的啟發
羅友謙
夏創辦人漢民(以下簡稱夏創辦人)係於1996年11月20日成立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國家資訊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Enterprise Promotion Association, 以下簡稱協進會),協進會從肇造至2004年10月期間,夏創辦人一直擔任協進會董事長,總理協進會的營運和管理。本人則是在1998年的8月1日到協進會服務迄今。是以,本人得有六年多的時間,受教和學習於夏創辦人的指導與教誨。
夏創辦人攝於協進會董事長辦公室(2004年)
對於當時初入職場的我來說,能有機會在工作歷程中,親炙習得並逐漸領會夏創辦人四十餘年的學、研、官經驗,無疑是難得的機遇。如今有此撰文機會,回顧追隨夏創辦人推動協進會業務的過往,更是感到欣悅。這樣的欣悅倒不是想要從過去瞭解現在的自己,或是從現在緬懷過往歷歷在目的種種,反倒能藉此一機會,再次回想梳理一位深具領袖風範與寬弘氣質的領導者,是如何透過工作的場域和管理的情境,以潛移默化又近乎醍醐灌頂的方式,鼓勵與啟蒙年輕後學,讓後輩在工作中不忘思索人生的事業甚或志業。藉這個機會,以喚起記憶感知的方式,再次沈浸在這般如沐春風的長者風範中,豈非人生一大樂事!
在夏創辦人六年多的帶領期間,透過其言行與提點,本人或可用「理念先行,價值引領」、「聚焦關鍵,為天下先」、「提煉經驗,活在當下」三者,概括我所認識的夏創辦人,及其對我個人工作生活的啟迪。
理念先行 價值引領
猶記得初到協進會服務時,協進會成立還不到兩年,相關工作雖已初具輪廓但仍未上軌道,諸多業務也多處在初創階段。在人物力精簡甚或困難的情況下,夏創辦人所面對的環境與資源,實無法與其擔任行政院國科會主委和行政院科技政務委員時相提並論。夏創辦人從創立協進會直至其卸任董事長為止,期間從未支領任何形式的薪資,卻天天到協進會處理會務,指導與鼓勵同仁。這對當時任事的同仁來說,其敬業奮進的精神與體力,相較年輕一輩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艱困環境中,夏創辦人用以身作則和身體力行的領導方式,代替規定教條或言語指揮,對同仁的行事態度起到帶頭示範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當時同仁之所以不畏困難,全心全力投入推進會務的根本動機與動力,誠然是來自夏創辦人的立會理念與價值主張 – 在國家資訊基本建設領域裏創建一超然中立的科技政策研究智庫。
夏創辦人於協進會尾牙與同仁同歡(2003年)
這樣理念所內蘊的價值,一定程度上也反應在協進會初始基金的徵募和嗣後會務的運作模式。夏創辦人雖然在國內公務體系服務多年,但成立協進會時,其基金全數來自民間企業(如台積電、宏碁、英業達、東元、統一企業等),而這些產業先進雖擔任協進會董事,又從未主導或影響協進會的任何研究和推廣活動。事實上,在台灣要全然自民間募款成立財團法人形式的基金會並非易事,縱然募得基金達到成立門檻,又捐助者完全不左右基金會運作者更是鮮見,但協進會的運作,自成立以來始終依此方式運行。
本人因有多次機會參與由夏創辦人主持之協進會董監事會議,從當時諸董監事的發言及其與夏創辦人的互動中,可體察到這些企業領袖之所以捐助並支持協進會獨立運作,其原因或可歸結有二:其一,支持夏創辦人所推展業務的理念與價值;其二,相信夏創辦人處事的人格與品質。
執著於理念和價值的正確性及正當性,這點也反應在他平時對同仁的提示。夏創辦人常以打高爾夫球為例,他說做事就像打高爾夫球一樣,首先就是要確定揮桿方向,也就是做事動機及其初衷所依憑的路線是否正直、正當與正確。如果拿捏有誤或失去準度,縱使揮桿的技巧和勁道如何超群,最後的結果都是枉然,甚或會誤己害人。
易言之,夏創辦人強調要先做對的事,其次才是把事做對、做好、做得出色,這是做人做事的最根本原則。從一個科技政策研究智庫所應扮演的超然中立角色來看,只要是對的事情,並從利他的角度出發,縱使這件工作困難或是冷門,甚會犧牲一己利益或遭謗議,也應慨然戮力以赴。也唯有如此,回到最根本的理念與價值,才會掌握許多人事物存在的本質,做事時也才不會迷失偏航,所作所為也相對能夠產生利人利己的正面意義。
雖時空情境殊異,但夏創辦人這般理念先行並以價值引領的處事態度,若將其推至極致,著實讓本人想到不也近乎清代政治與思想家林則徐所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那樣的氣度。「理念先行,價值引領」的要義,總結來說就是豎立正確和正向的人生觀,如此做任何事也才近乎不逾矩,也才能對自己和他人帶來好的結果。
聚焦關鍵 為天下先
如前述,協進會在組建初期,人物力缺乏且資通信領域科技政策所涉議題廣泛,如何選擇突破口,進而讓理想、理念和目標逐步獲致實現,並在質與量上獲得具體成果,也是協進會必須積極面對的挑戰。
首先在會務大方向的釐定上,縱使有諸多限制條件牽絆,且夏創辦人雖已離開科技政務委員公職位子,但並不意味其先前所推動的政務理念無法延續,更非表示之前工作的價值不能深化。須考量的是如何在不同的條件下,採取不同的作法;如何在變遷的場域中,追尋相同的理念、價值與目標。
進言之,夏創辦人透過其領導與行動,為能讓協進會的業務所涉議題能與其他智庫產生一定的區隔或差異化,就個人的理解來看,從協進會的全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國家資訊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觀之,或可體會這差異化及變與不變的端倪。協進會全稱當中"國家資訊"的意義可以進一步理解為"與國家發展有關的實體或數位化資訊(例如:宏觀層次的科技政策、新知、研發、商情等有關的知識與情報)";"基本建設"的概念得擴充為"與公共建設與公眾事務相關的基本課題(例如:政策、制度、法規、標準等軟性基本建設)";"產業發展"的內涵則可闡釋為"扮演國內外官、學、研與產業間互動的橋樑或觸媒(例如:產業加值應用、促進商機媒合、教育訓練與推廣,或是利害關係者的整合機制等)"。透過這樣的理解便也為協進會會務永續的發展,一方面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聚焦,二方面又預留相對彈性的空間。
在上述的大方向和基調之上,協進會初期主要的業務包括推動三C整合產業、電子商務、水利防救災、遠距教學等領域。這些大領域都屬奠基於資訊基本建設上的應用,而在十多年前,這些領域都屬於前瞻新興議題。
這樣的工作也說明了夏創辦人當初成立協進會的初衷,並非僅是將工作狹隘地制約在規劃或研究資訊基礎建設本身,或僅是提供研發相關技術和解決方案,其所側重的是資訊基礎建設能帶來什麼新興又具創見的想法和應用,且這些想法和應用又會對產業的發展以及民眾的福祉產生何種正向作用。
夏創辦人(右二)主持協進會執行之國際會議(2002年)
進一步來看,夏創辦人融合過往自己於公部門服務期間推動政務的宏觀思維,又演繹出在帶領協進會時,是要把這些領域的上游研究工作(政策、策略、規劃等面向)弄得透徹和完備,進而針砭政策的良莠,並對產業中、下游起到提示甚或引領的作用。
又檢驗這上游定位是否有拿捏清楚的最簡單直觀方式,不外是明辨協進會的競爭與比較對手是否為智庫或學研等非營利單位?如何避免與民間的營利單位產生利益衝突?協進會所作所為如何超前產業的總體短期利益?以及協進會所提政策建言與建議如何整合反應出產業的集體困境或利益?思索這些問題的各種答案,為協進會的定位提供了簡明的辯證脈絡以及業務的施力點。
執著把持專注於上游工作,一直是夏創辦人推動會務的中心思想,也是一種理念層次的聚焦,因為夏創辦人認為這是協進會要以什麼定位產生何等價值的基本論述。一個智庫和研究單位,除了在專業和工作上應保持超然中立外,也應避免涉入中、下游的工作,以致與民爭利而失去了分際。
而這上游工作的產出,更應該對中、下游執行層次和市場經濟活動產生引領和刺激,並對思維和觀念上的導正或是刷新產生作用,又這些思維和觀念的本質應該兼具前瞻性、宏觀性和整體性三者。亦即,秉持以天下為天下之天下的超然利他行事原則,除一方面襄助政府的政策規劃與施政,二方面對產業的發展產生引領的效果,最終把這樣的效果,透過民間業者一己的經營和市場本身的機制,內化成國家總體發展所需的經濟效益增值和民生福祉增益。
所謂一滴水也可以折射陽光,雖然協進會資源和規模有限,只要抓住關鍵重點以及站在一定的高度,也可產生相當深度和廣度的影響力。夏創辦人這種聚焦於關鍵並為天下先的組織定位與分際拿捏,則是讓本人憶起清儒龔自珍詩句:「但開風氣不為師」的行事態度。「聚焦關鍵,為天下先」的要旨,簡單來說就是明辨和掌握一己能發揮的施力點,並在資源挹注之處產生引領示範的效能與效益,如此效果和效益也才容易宏大。
提煉經驗 活在當下
除協進會公事之外,夏創辦人偶會述及他過往在成大籌設醫學院,於國科會力促衛星發射研究工作,以及膺任科技政務委員期間所推動的NII方案等事務的推動歷程。藉由夏創辦人的言語包裹,聽其娓娓道來,對於未經歷的人,仍能感受過程中的熱情與張力。這樣的口述回憶,並非僅是表象上的陳事再現,反倒像是夏創辦人將一己的待人、用才、處事和生活經歷加以提煉,這經過提煉的經驗好似沒有賞味期限,總讓年輕後輩可以吸收融會,運用在多變紛擾的現世。
就個人而言,隨著自己工作與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漸可以從其言語中體會到夏創辦人的用意,經驗不應成為當下的牽絆甚或限制,反而應該從中演繹或轉化出新的想法與做法。
這或也說明了夏創辦人思維上「繼往開來」和「守經達變」的靈活特質。其中"繼往"和"守經"是指過往夏創辦人過去處事待人的經驗準則,就如前文中提及如何擘劃協進會業務方向;至於"開來"和"達變"則是指如何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誘導和促發同仁的發想與創意,使協進會能在民間與政府之間,積極扮演一個形塑及推動良好政策和先進理念的先行者。
夏創辦人總也會提到,他並非在條陳細數一己的事蹟,或是闡明何等高深道理,也並非想要將他個人擔任過什麼樣的職務、做過哪些事情、成就了何等功業傳遞予同仁。因為,對他個人而言,所有事情終會過去,心情自然保持空澈明晰。從旁體會,其所重視的是經驗背後處事態度和道理,使之能夠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應用和實踐。又當下有任何新的使命或是工作擺在面前時,也能將之運用以求善始善終,這才是他所想要傳遞的。
經驗的提煉代表對過往的咀嚼消化,精華轉化為滋養和成就人生的養分。經驗是為了服務當下,這讓本人聯想到《菜根譚》一書所言:「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的心境,這或許一定程度反應了夏創辦人既善用其過往經驗所提煉出的智慧,但又不為過去所羈絆,而能將之真切活用在當下的務實工作態度。「提煉經驗,活在當下」的旨意,化約來說就是不斷歸納總結人生體驗,透過經驗所建構的思想框架與體系,思索目今所面對問題的各種可能解答,以臻持經達變且又通達樂觀的境地。
與夏創辦人共事的兩千多個日子,讓本人能以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議題與現象。換言之,莫將科技視作單純狹隘的技術和研發課題,科技也是人類文明活動的一環,自當從利他的念頭上出發。譬若人生若要有意義並對他人或社會做出貢獻,條件之一便是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是以在思索推敲發展科技的動機與價值時,首先便是跳脫為科技而科技的思維和行為上的桎梏,而應該在"求真"(科學的本意) 與"求用"(技術的本質)之間取得平衡並互為所用,讓諸多課題的視觀以及眼界,從單純的技術問題提升至經濟問題,再從經濟問題進化為對社會問題的關照。
做事的本質在於啟迪人心,在夏創辦人提點指導下工作,讓我有這樣的體悟。對我個人生活與工作而言,快速變遷的資通信技術與應用,或是千端萬化的世事,它們大多如眼下的 "時尚";前述「理念先行,價值引領」、「聚焦關鍵,為天下先」、「提煉經驗,活在當下」三者則如一種處世的"風格",這些已成為提醒自己於做人處事應該經常思考的命題。
雖然夏創辦人離開協進會崗位已近七年,其行誼風範卻又持續在我個人的心思腦海中醇化與發酵。就如清朝書畫家鄭板橋〈畫竹詩〉最後一句:「畫到生時是熟時」所言,許多為人處事的精神與原則,其所內蘊的價值在不斷的實踐中,總讓人有新的發現、領會與體悟。久而久之,便也通達透徹,這樣的精神與原則便也成為工作甚或生活的一種判斷和習慣。對我而言,這是夏創辦人留給協進會同仁最寶貴的精神資產。
夏創辦人對我個人的啟迪以及我個人的體會,誠然不足代表夏創辦人全部的思想體系與人格特質,僅是我個人身涉其中,一己感受和體察到的夏創辦人。他不僅是我個人工作上的導師,更是生活態度上令人景仰的長者。
【作者簡介】
羅友謙先生,現為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國家資訊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副執行長,目前並為中華民國電子商務/資料交換標準委員會委員,過去並曾擔任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NICI)技術標準組委員會委員、台日電子商務推動委員常務委員、亞洲公開金鑰基礎建設論壇(Asia PKI Forum)全球合作組主席。
羅副執行長主要涉入科技政策、科技外交、科技前瞻、策略管理、標準化戰略等領域之研究,並且擔任政府相關委辦計畫主持人、研究員及講師。
羅副執行長於國立成功大學航空暨太空工程學系取得學士後,分別於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以及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取得科學與技術管理碩士以及科技政策碩士,留學英國期間並獲得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獎學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